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热点 > 正文

“运动医学热”可持续吗?未来市场如何发展?

来源: 第一财经 时间:2022-06-22 08:45:02

年来,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关注度逐步增强,与其相伴而生的运动医学领域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2015~2021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3.4%,在运动医学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中,三个月内确定交易,半年一轮融资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那么,“运动医学热”可持续吗?未来市场将如何发展?

运动医学市场前景广阔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综合应用的医学学科,在临床上以膝、肩、肘、髋、踝关节运动伤病为主体,开展较大规模的各类关节镜和切开手术。运动医学产品主要分为关节镜系统和植入物,其中关节镜系统包括关节镜、动力系统和辅助设备等,是运动医学相关疾病的必备检查和治疗工具,植入物则包括固定装置、软组织重建物和相关配套工具等。

据国金证券研报,全球医疗器械以5%~6%的年复合增速稳健增长,骨科则占据其中约9.8%的市场份额。而这之中运动医学占比约11%,是骨科第五大细分领域。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接60亿美元,同比增长8%,高于传统骨科市场规模5%左右的增速,预计2024年全球运动医学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美元,未来有望成为骨科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2018年,中国骨科市场总值为262亿元人民,其中创伤骨科、关节和脊柱骨科市场规模均在70亿元人民以上。其中,2018年中国运动医学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2015年至2021年运动医学市场规模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4%,相较创伤、脊柱等骨科传统领域,增速位居第一,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亿元。

与该高速增长相对的是相当有限的供给。在我国关于运动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少数开设了独立的运动损伤科室的医院,病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目前单独开设运动医学科室的医院仅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其他一些医院仅在骨科下面设立了运动损伤的亚专业。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目前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年手术量7500余例并逐年增长,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每年已经超过3500例,居全国首位。运动医学领域“供不应求”的情况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投资前景。

资本争相布局

2021年起,运动医学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链中,三个月内确定交易、半年一轮融资的案例屡见不鲜。

2021年至少七家同类企业获得了总额不低于5亿元的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等知名机构。2022年初,运动医学器械企业天星博迈迪已获得数亿元的B轮融资。

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正积极布局运动医学领域,得益于国内医保限价和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国产骨科产品正逐渐取代进口品牌,创伤领域国产品牌销售份额已经实现反超,国产器械的发展势头迅猛。

其中,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凯利泰(利格泰)、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威高等,其中凯利泰(利格泰)产品线较全。非上市公司主要有德美医疗、杭州锐健、北京天星等。从产品注册证数量及产品线完整度来看,利格泰、德美医疗、北京天星、杭州锐健暂列国内运动医学企业第一梯队,在此赛道上的国内企业还有依靠传统骨科发展运动医学的大厂,如春立医疗、威高、大博医疗、纳通医疗,以及运怡医疗、青岛九远、中安泰华、瑞朗泰科等新兴企业。

政策支持民营运动康复机构

从政策来看,我国运动康复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向好,民营运动康复医疗机构的政策环境持续宽松有利。

从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的医疗健康消费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医疗健康消费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据统计,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为1902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8.8%,较去年增长2.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在医疗保健中的消费投入占据不小的比例,同时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消费潜力较高。

从社会环境来看,首先,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健康认知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促进全国居民人均医疗健康消费逐年提升;其次,大众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的改变为运动康复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生活与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所扩大;最后,在老龄化以及医疗消费升级两方面因素影响下,我国社会医疗健康需求将在可预期的未来呈现总量快速增长趋势,表现为多元化、结构化、动态化的格局。

从技术环境来看,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需求制定个化康复计划,并配有生物特征数据监控、多渠道患者教育等功能。全民健康信息台提供患者的疾病数据、体质数据、就诊数据、手术数据,将为康复治疗师制定康复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使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运动康复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与驱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仿生义肢、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产品研发使一批高科技智能水的康复器械进入市场,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可以使用这些先进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体验好的运动康复服务。

运动医学市场投资六大风险

作为新兴行业,除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运动医学市场“入局者”显著增多背后,市场投资隐患也应予以注意,主要包括六大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人才风险、财务风险、利润分配和退出风险以及群众风险。

对于政策风险,我国早期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多以外资在国内发达城市设立的独立医疗机构形式存在,随后公立医疗机构开始设置康复科门诊,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距离高水康复治疗有差距且大多数康复科有名无实。2015年之后,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投入康复行业,投资康复综合医院或运动医学诊所等独立民营医疗机构,专注于以运动系统康复为主、部分心肺或神经康复为辅的业务范围,并有意识地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机构筹建、产品打造、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康复医疗机构。医疗行业涉及的监管机构很多,虽然当前政策环境和导向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院,但是操作层面上,具体该如何办理、如何审批,各地都尚未出台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引导措施,所以在投资过程中的审批风险是存在的。

对于法律风险,我国运动康复市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种经营形式与不规范经营现象也屡见不鲜,许多健身俱乐部、美容美体中心等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商业机构也打着运动康复的旗号宣传推广,使得本来就不被熟知的运动康复概念在大众心目中越来越混乱,加重了真正的运动康复机构的消费者教育工作的负担。

此外,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出台,运动医学市场的投融资过程中极易出现资金纠纷,目前来看只能参考民法典的相关法律精神遵循自愿、等、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加以解决。而对于运动医学领域影响品牌形象、融资规模、医患纠纷等关键问题,国内并没有足够的法律条文作为保障。

关于人才风险,目前,我国康复领域从业人员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及以下为主,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2017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硕士。每年医学院校培养的康复治疗师约700多人,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只有几十人,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在这背后,第一,我国在康复人才的培养层次、模式、目标和专业细分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不利于尽快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第二,运动康复治疗师数量、质量及稳定不尽如人意,多数管理人员从事医疗行业经验有限,兼顾医疗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第三,运动康复师在医疗系统内没有处方权,导致其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与医生差距较大,许多运动康复师因为得不到重视和合理的收入而离开运动康复行业。第四,运动康复师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知识,更要了解运动科学,但中国大部分运动康复师为体育院校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出身,而医学院出身的康复师又对体育运动了解不深,复合型人才极度稀缺。

关于财务风险,医院属于重资产、重技术行业,从前期建立医院到成功运营一家医院,成本非常高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医院品牌的建立主要依靠技术力量,越有资源、时间越长,越能做出名气、打响品牌。要控股现有医院,投资人需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一个较高的门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运动康复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患者在遇到肌肉、骨骼问题时往往会直接求助于医院骨科而鲜少考虑康复科,再加上大众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度较低,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发展任重道远。

关于利润分配和退出风险,根据当前规定,非营利医疗机构所得收入除规定的合理支出外,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继续发展。从目前社会资本投资的利润分配模式来看,利润主要从药品集中采购取得差价、收取医院管理费来实现,退出途径尚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

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必须引起重视。由于相当多的医疗机构长期运行于非市场体制下,管理水参差不齐,其业务及财务系统、日常经营和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技能及经验可能难以完全满足投资人投前评估及投后管理的需求。此外,某些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还可能存在不符合财务规范,甚至人为修饰的情况,不能完整表现出医院的运营真实情况。投资人需要在投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以识别潜在风险。并购整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论是企业自有资金还是融资所得,企业都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资金链。资金链紧张,影响的不仅是投资并购活动,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运动医学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第一,我国大众康复意识普遍淡薄,主要关注医疗体系中的急期阶段,而没有意识到手术成功并不代表功能恢复。康复医学的意义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接导致了康复医疗机构盈利困难。

第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广告中存在虚假信息,夸大治疗效果。这种过分注重短期经济回报而不维护长期企业形象的违规经营行为,透支了大众对民营机构的信任。

第三,健身俱乐部、美容美体中心等造成消费人群分流的同时,使得真正需要运动康复的患者贻误了病情,错失了真正了解运动康复疗效的机会,而其中部分患者也将对周围人群传播有关运动康复的不良口碑。

运动医学该向何处去?

从行业发展角度,运动医学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内部投资管理、搭建商业模式。

从人才角度,现阶段龙头医疗机构资深康复专家大多来自外聘,企业内部的康复治疗师以国内各大体育院校、医学院运动康复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这些毕业生理论有余而实操不足。基于此,成立俱乐部等相关组织用于进一步高效聚集行业人群,可以为自身人才储备提供支持并探索依靠优势人力资源驱动运动康复行业发展模式。

投资者而言,需要加强内部投资管理,关键是资金管理与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要符合企业战略和行业环境,否则只会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要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保持充裕的资金流,通过资产管理来避免外部影响,如利率变动等。风险管理需要由组织、人和制度构成。成立风险职能部门,任命风险经理,并由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士担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的机制与体系可能帮助企业及早发现并成功规避风险。

在商业模式上,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商业模式包括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康复科。结合我国运动健康管理行业处于初创期、消费者教育不够深入等特点,我国的运动医学机构必须注重康复服务产品化、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医院联动,推动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社区合作、开发康复衍生产品服务等策略。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运动康复行业,有待于行业各方的持续推动与努力,随着政策进一步支持,各类运动康复医疗机构的妥善经营,运动康复行业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会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

标签: 运动医学热 体育运动 医疗器械 康复医疗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