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当下,无接触金融、线上金融成为热词——其背后的金融科技是催动这一趋势的力量。在上市银行刚刚披露的2019年年报中,“金融科技”继续唱转型主角,多家银行投入与营收比重继续提高。
2018年,国有大行科技投入普遍占营业收入比重的2%左右,部分股份制银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各大上市银行刚披露的年报数据统计发现,2019年,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继续提高,部分大行达到近3%的水平,股份行中,招行2019年信息科技的投入提升到营收的3.72%。
一家大行金融科技人员
增长近60%
金融科技是“新零售”乃至整个银行业转型的助推器。记者查看已发布的银行年报发现,银行对金融科技的着墨越来越多。
工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金融科技是过去一年本行创新发展的重头戏”。该行坚持从生态、场景、架构、技术、体制等多端发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客户服务智能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产品创新高效灵活的智慧银行体系。同时,在雄安新区设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金融科技研究院,设立5G、区块链等多个实验室,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模式,整合提升科技创新力量。
中行在年报中指出,2019年全面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全行信息科技投入为116.54亿元,同比增长15.15%。2019年中行信息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为2.11%
交通银行年报则显示,该行全年成本收入比30.11%,同比下降1.39%,为近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但该行加大了信息科技的投入,总投入50.45亿元,同比增速22.94%,占营业收入2.57%,较2018年提高0.3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年末,该行金融科技人员3460人,同比增加59.15%,金融科技人员占比4.05%,同比提升1.33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持续加大信息科技领域的投入。该行信息科技投入从2018年的71.97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81.8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96%。报告显示,2019年,邮储银行全面提速金融科技建设,深化IT治理,全力推动“十三五”IT规划实施,着力提升自主研发和系统运维能力,强化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应用,加快金融科技创新,为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在深化IT治理方面,邮储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部和管理信息部,形成总行“三部两中心”IT治理架构;新建的苏州研发分中心投入运营,形成“1+3+N”自主研发体系;加快推动业技融合,支撑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此外,邮储银行着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2019年总行科技队伍较2018年翻一番。
同时,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还在年报中表示,践行科技兴行战略,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到2023年底实现全行科技队伍翻两番。
股份行、地方银行
“深耕”金融科技
股份行中,多数银行以金融科技加速推进转型升级。招行能在零售领域一枝独秀和该行在金融科技领域上的不断投入和深耕是分不开的。年报称,2019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93.61亿元,同比增长43.97%,是公司营业收入的3.72%,全行累计申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2260个,累计立项1611个,其中957个项目已投产上线,覆盖零售、批发、风险、科技及组织文化转型的各个领域,为3.0经营模式探索提供坚实支撑。
招行行长田惠宇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把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作为转型下半场的主攻方向。
平安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同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年报显示,2019年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同比增长35.8%,其中用于创新性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投入10.91亿元;科技人员(含外包)超过7500人,同比增长超34%。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均已认识到加大金融科技业务投入、用科技赋能金融的重要性,通过加大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
城商行在金融科技领域频频发力。从年报来看部分银行已经将金融科技渗透到了各个层面。构筑普惠金融战略体系、个人金融业务、资金业务、风险管理、精准扶贫等多个领域都提到了金融科技带来的成果,基本做到了业务的全覆盖。
青岛银行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结合“金融+科技+场景”的新金融理念,加快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着力加强移动互联、智慧运营、理财资管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截至2019年年末,该行用于创新性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投入共计2948.84万元。同时,该行注重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团队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科技业务深度融合。截至2019年年末,该行科技人员共计152人,占全行员工总数的3.75%。
紫金银行在2019年年报中提到,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加快网点智能化建设,上线云掌柜、大零售平台,支撑“线上+线下”网格化精准营销,客户倍增成效明显,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本报记者 彭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