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善良、开朗、内心阳光坦荡,是我对徐凤英老人的第一印象。
这位不平凡的86岁老人,曾变卖北京的房产,先后拿出108万元捐赠给家乡小学、慈善事业,帮助了无数贫困儿童和困难家庭,被称为"中国好奶奶"。
退休后,放不下家乡的情味,她回乡住在敬老院,度日简朴清贫,却也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恰逢国庆佳节放假回乡,我来到濮阳市中原油田老年敬托院,拜访这位可亲可敬的"好奶奶"。
【故事】
变卖北京房产,为家乡捐款百万,目前住在敬老院
1987年,徐凤英于北京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处会计岗位离休。
2012年,80岁的徐凤英回到内黄老家,偶然发现家乡的小学年久失修,破旧的教室经常发生漏雨。学校一位老师说,学校正计划搬迁,但是费用没有着落。
徐凤英决定帮助这些孩子,考虑再三,她卖掉了自己在北京二环内唯一的一套房子,"与其把房子闲置在那里,还不如卖了捐给家乡,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房子卖了215万元。老人和儿子一人一半,她拿走了其中的105万元。拿到钱的老人回到小徐村,把38万元交到了校长的手里。
随后,她又找到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2万元。
2014年4月,她又向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0万元。这一系列善举,让老人被网友们冠以"中国好奶奶"的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徐凤英共向社会捐款达108万元,当初卖房所得105万元房款分文未留,已经全部捐给了社会。
"还是家乡好,亲切。"卖掉房子后,徐凤英住进了中原油田老年敬托院,"在这有很多朋友,有共同语言,我不孤独,过得很开心!"
【生活】
布衣简舍,好友几个,小菜清粥,老人过得有滋有味
一眨眼过去几年,老人的生活如何了?
10月6日上午,我在敬托院二楼一处挂着门帘的房间内,见到了徐凤英。
和往常一样,徐凤英早上六点就醒了。
敬托院的饭菜做得清淡,一份粥,一份小菜,她的早餐基本如此,"家乡的口味,很可口。"
隔壁房间的邻居是她的好姐妹,二人时常约着一起吃饭,一起去楼下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大家打麻将,无聊时聊聊天,散散步。
中原油田老年敬托院于上世纪90年代注册成立,位于闹市区的小公园内,虽然建筑设施不如当今大多数养老院美观完善,但独有一方僻静和悠闲。
老人依然头发花白,身体瘦弱,穿着简朴,精神非常不错。上午刚过10点半,她就和老姐妹一起,手持小碗,准备去打饭。
"今天早上起来早了,早饭吃得早,所以午饭也早了点。"敬托院工作人员笑了笑,跟我解释到。
约莫十分钟后,两位老人各打了一个包子回房间,"本来就不饿,吃个包子就饱了。"
她房间的陈设极为简单,床单用了多少年,老人自己也记不清了。
床铺、桌子上的生活用品简朴且干净。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墙角桌上也叠放了几本,落了些灰。
"我孙子都比你大啦。"简要自我介绍之后,老人拿起桌上的零食和牛奶,往我怀里塞。
【心声】
还是家乡好:听着乡音,亲切
"我每个月退休金就快八千了,我哪花得完那么多钱?捐给慈善总会,谁需要帮助他们最清楚,那钱也能发挥价值。"
说起回乡养老的初衷,老人说,"我对家乡有感情,算是乡情吧。听着河南话,心里亲切。"
老人的儿子也60多岁,到了退休的年纪。一个月前,儿子带着家人们从北京回了濮阳,住在敬托院附近。
"过中秋,国庆,儿子儿媳妇都来看我,挺好。"老人抬头看了看墙上的证书,"还有很多市里的领导,也总是来慰问我,我就做了一些小事,哪里需要这么多荣誉。"
正说着,老人打开一盒牛奶,插上吸管,塞到我手里,催我喝掉它。
离开时,她扶着凳子站起身来送行,为没能留下我吃午饭感到自责。
我走到楼梯口回头,老人还站在门帘处张望着。
我看着她,脑海里升腾出自己过世的姥姥的模样。
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受人敬仰、被人尊敬的"中国奶奶",她成了我一个人的姥姥,一个平凡的、善良慈祥又简朴勤俭的普通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