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信托公司对于员工持股信托业务深感“食之无味”。而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下,信托公司的募资能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以上市公司璞泰来今年6月底“折戟”的员工持股计划为例。早在今年4月3日,璞泰来推出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就显示,该员工持股计划成立后,将全部资产认购信托公司设立的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劣后级份额,信托计划的全部资产将委托兴证资管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进行管理。
而在资管新规落地后,璞泰来在第一时间调整了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在其今年5月8日的公告中表示,为适应资管新规之相关要求,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式调整如下:在员工持股计划成立后,将全部资产认购信托公司设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份额,不再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进行管理,由信托计划直接通过法律法规许可的方式完成标的公司股票的购买。
然而,在消除嵌套后,璞泰来的员工持股计划仍然没能得以实现。6月29日,璞泰来发布关于终止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公告表示,公司一直积极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事宜,员工认购积极性高,但因市场融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虽经多轮协商,但金融中介机构仍无法提供1:1的融资支持,导致该信托计划在近期无法成立。因此,决定终止本次员工持股计划。
事实上,璞泰来员工持股计划的“坎坷历程”并非孤例。今年6月份,奇信股份也宣布终止员工持股计划。其公告表示,因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和市场融资环境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员工持股计划未能在2018年6月21日之前完成标的股票的购买,员工持股计划自然终止。
此外,对于已在运行中的员工持股信托计划,也可能面临优先级资金撤出的问题。近期,华业资本和富春股份均选择股东出资置换优先级的方式,将信托计划转为非结构化产品。华业资本表示,公司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为“1:1”杠杆结构,公司控股股东出资1亿元替换全部优先级份额,该计划将成为非结构化产品,可随时终止。富春股份则公告称,为提振投资者信心,控股股东决定以自有资金替换2016年员工持股集合信托计划中的优先级资金1亿元。
而就新近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而言,股东“兜底”基本成了标配。银鸽投资在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即表示,若信托计划优先级份额的预期年化收益无法实现,或本金出现亏损,将由公司控股股东、间接控股股东及自然人胡志芳作为资金补偿方,对信托计划优先级份额,以其本金和预期收益为限承担资金补偿责任。若信托计划一般级份额的本金出现亏损,将由公司控股股东作为资金补偿方,其中对信托计划一般级份额,以其本金为限承担差额补偿责任。
“员工持股计划参与方众多,优先级资金需要确保资金安全及收益,参与员工也不希望蒙受损失,公司及股东则希望起到增强市场信心、提振公司股价、实现有效的员工激励等多方功能。想实现多方共赢,资金补偿方的存在必不可少。”某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同时,他也表示近期优先级资金较为谨慎。“我们公司的优先级资金是来自地方银行,在政策出台前已经谈妥并签订了合同,近期再做的话可能就不太容易了。”(本报见习记者 闫晶滢)
标签: